在大学的校园里,学习变成了一场无休止的斗争。尤其是当我坐在书桌前,面对那堆似乎永远也写不完的作业时,内心的烦恼如潮水般涌来。突然,苏教授的身影出现在我的脑海中,他总是面带微笑,却在我心中深藏着一份压力。每当我准备专心写作业时,他那句“同学们,有什么问题吗?”仿佛在耳边萦绕,让我分心。
我常常想,苏教授的课冷不丁地会出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作业,而这些任务却常常相互交织,使得我不得不在多个学科之间游走。即使是在查资料、做笔记的时候,思绪也会因为担心苏教授的突袭而变得支离破碎。外面的世界虽然美好,教室里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我的书本上,但我的头脑却仿佛被一层阴霾笼罩,无法聚焦。
每当我想要全神贯注地写下我的见解时,来自各方的干扰就会随之而来。教室的门时不时开启,走进来的同学、走动的脚步声、还有偶尔传来的谈笑声,都像一根根针刺在我的思绪上。更不提那种对即将到来的作业截止日期的焦虑感,这无形的压力如同一层厚重的铅块,压迫着我,让我更加难以放松下来。
我做了很多尝试,希望能够找到一种避免这些干扰的方法。有时候我选择提前到教室,趁着人少的时候进行思考;有时我戴上耳机,播放轻音乐,以此来屏蔽外界的喧嚣。然而,总有一些无法预料的事情会打断我的专注,苏教授的一句提问,或者同学们的讨论声,总是让我打断思绪,重新拾起那些未完成的课题。
最终我意识到,逃避并不是解决之道,面对这种情况,我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。我开始尝试将苏教授的提问视为一种资源,而不是负担。我逐渐明白,教授对我们的关注与指导,实际上是一种支持。他的干预是在激励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,而不是单纯的打扰。因此,我决定放下那些抱怨,灵活应对,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和资源,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。
作业的烦恼依然存在,但我已经不再害怕和苏教授的互动。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转变,努力去寻找平衡点,提高专注力的同时,享受学习的乐趣。每当一篇作业完成,心中又添一份欣慰,便能抵消那些曾经的烦恼。毕竟,学习本身就是一条不断探索的道路,而我,正在勇敢前行。